从科技向善到科技造福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问世后,不仅在西方人工智能投资领域引起震动,也在实际应用中好评如潮,开启了人工智能造福于社会的新途径。这给予业界精英一个启示是:如果说坚持科技向善是初心,那还是需要用科技造福社会的实效来验证的,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而后者则需要用过硬的创新成果来支撑,否则就成了口是心非,授人以柄。两者是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需要创新精神的“保鲜”。
造福初心需要实效验证
这使我想起了电视连续剧《大清盐商》中卢德恭的忏悔。卢德恭时任扬州盐台,即巡盐御史,对两淮地区的盐业进行全面监管,因徇私舞弊身陷囹圄,案发后颇有一番感叹。他认为,自己原本是个好人,小时苦读圣贤书,十年寒窗风雨,好不容易金榜题名,官至七品,辛辛苦苦当差,大半辈子都交给了大清;而那些盐商学问比不上自己,却那么富有。于是卢德恭心理失衡,开始敛财,直至人头落地。
这就涉及到卢德恭的初心,很难说他的读书是向善,至少为什么读书在卢德恭那里是模糊的。在读书做官的套路中苦读,圣贤书可能只是一种敲门砖,与是否似乎向善无关。如果说这似于企业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当然与他立志用知识为老百姓谋福祉不是一回事。在他担任扬州盐台后,只是在朝廷与盐商之间周旋。在这种情况下标榜自己是好人,连他自己都会怀疑。同样的,科技是中性的,就突破成长天花板而言,投资科技或许客观上会推动社会进步;但初心如果是为了获得垄断利益,是便于对别人“卡脖子”,那也是危险的。难怪马斯克看到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核弹”那样的威胁,领衔千余名硅谷企业家科学家一度呼吁“立刻停下所有大型AI研究!”
卢德恭案发后,人们对他的痛恨不是他的饱学;而是他既没有改善盐政的实际打算,也没有任何造福一方的实绩,反而加重了盐政的积弊。他的“学生”汪海鲲为反对地方衙门的盘剥而抗争时,他以卫道的面目出现,反而暴露出他的虚伪。这当然不是指圣贤书中的虚伪,而是说他的苦读属于播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实际奉行的是枉道。反过来说,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造福社会的实效,向善的初心就会不言自明。在深度求索的“DeepSeek”大模型那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创始人梁文锋的目标是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初衷无疑符合科技向善的要求;而DeepSeek-R1正式上线后有力促进了AI社区发展,通过开源让更多的研究、开发者使用高性能AI模型,功不可没。
也就是说,对人、对科技的管理应当认清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以取得科技造福于社会的实效为要旨。当然,被社会认可的实效应当是有利于别人的实效,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向钱看的实效;但其中也理应包括努力者合理回报的取得。宋代学者陈亮、叶适等人针对空谈“义理”、“不知事功”的虚伪说教,明确提出“功利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只有达到一定利益和有效果的行为才是向善,但也不能自诩于向善声明,止步于标榜自封;更不能拿向善约束别人,要求别人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须知出发点好是对自己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应当贯穿于向善努力的全过程。否则就会像卢德恭那样自甘陷落,背离圣贤教诲。
在知与智的互动中持正
在电视连续剧中,《大清盐商》的编导安排了大段的卢德恭忏悔之词,似乎想告诉我们保持初心的重要,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一个类似初心“保鲜”的课题。所谓初心“保鲜”,是对于初心不忘而言的。对卢德恭堕落的疼恨,是他以卫道士面目示人,似乎没有忘记圣贤教诲,却丧失了圣贤以苍生为念的精神,成为腐败者。这在企业科技研发领域,则是一个对创新精神的持续保持问题。
创新精神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基础,然而在创新成果有所得之后,并不等于创新精神能够保持下去。面对DeepSeek-R1上线带来的冲击,就有研究者反思了硅谷圈子里一种常见的病症,即在错误的优越感中认为自己在所在的小圈子里垄断了好想法,接下来理应坐享其成。这种症状在晚期则表现为:认为其他地方的创新都是通过作弊手段获得的。这与卢德恭对盐商的看法是一脉相承的,那不是清高而是傲慢,于是他就有掌握书本之知者应当比不知者更高贵,更富有的执念。实际上,同为盐商的汪朝宗的经营智慧也有可称道之处,而且更有助于对时局紧迫的解决。这不仅存在此知与彼知的区别,更在于智慧的不断激活。要想与时俱进,就需要保持知与智的互动。
当然,创新精神的鲜活并不是随时推倒一切的重来,需要尊重现有的创新成果,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对于一般人而言,很难有幸真正能够站在某个特定巨人的“肩膀”之上,但是完全可以探入人类文明宝库中,努力掌握打开文明宝库的钥匙。相对于知识产权存在,对于现成的创新成果应该都能够正当使用,比如所谓的“蒸馏”。当ChatGPT的开发商OpenAI指责深度求索通过“蒸馏”技术“违规复制”其产品功能时,有网友证明OpenAI在训练过程中也使用了蒸馏技术,自己给openai o1提问后,该应用刚开始还用英文思考,半途中开始大量冒出中文的思考过程。只是创新精神的保鲜对创新成果的正当使用,的确不能投机、剽窃,应当在相应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即持正。
创新精神的保鲜与持正实际上是一回事,如果说对现有创新成果的应用取决于知,那么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决于自己的智,只不过应当强调造福之智、尚正之智、有道之智,而不是什么诡谲的秘籍。如果说知体现了过去的智,那么鲜活的智则能生新知。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个特征的体现越来越明显,表现为技术迭代的加快。正如梁文峰在一次重要座谈会上所说,那些技术垄断,看着厉害,其实就是昙花一现。这固然使得资本逐利性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又给资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应当放弃对垄断专利自肥的惯性。当科技向善成为大势所趋时,只有不断提升和改善人们的体验,不断推出造福于社会的新的产品与服务,才不至于被形势淘汰,在智能技术的开发中更是如此。
以集体智慧为本“保鲜”
饱读圣贤书卢德恭如果认为自己原本应该是个好官,那他就应该践行古代圣贤的民本思想;而他反过来搜刮民脂民膏,把持银库以自肥,表明他早已突破了道德底线。同样的,科技向善与科技造福都需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与做慈善不同,如果说慈善是施与,而以人为本则需要有责任感的服务,与管理就是服务的精神一致。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表现在用人上,就是关爱员工,尊重人才,以集体智慧为本。
创新精神的保鲜,当然需要持续弘扬企业家精神;然而知与智的互动不是个人的想当然,需要集众智,保持集体智慧的鲜活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使命。小米的雷军把这叫做群众路线,在2024年的一次演讲中, 雷军在谈到坚持把小米汽车做成功时指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勇气,这是我们小米集团4万多名员工共同的勇气。”这与小米早期走粉丝路线是一致的,只不过对技术硬核的攻坚更需要内部团队的发力。深度求索秉持智能工具的开源路线,其实也是一种群众路线,在造福社会中发展自己。在内部团队的组建上,深度求索并没有过度强调经验,许多骨干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在校生。这就有助于摆脱经验知识的羁绊;尊重突发奇想的智慧,在别人既定技术路线卡被脖子时更能另辟蹊径。
在团队知与智的互动中寻找新的突破口,需要遵从创新活动的规律;对于企业而言,至少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体面生活的物资保障;为人才支付较高的薪酬也是在以智为本。正如华为的任正非所言,钱给的多了,不是人才也会成为人才。既然企业决心造福社会,那就应当从造福内部员工做起,以克扣员工的方式造福社会也是一种口是心非。在企业内部能够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本身就是对造福于社会共同富裕的贡献。这需要在底层逻辑上打破坐享人口红利的套路,形成将对劳动者负责与对资本负责结合起来的氛围。2025年春节后,京东表示将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为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这在舆论导向中的正向作用值得肯定,已经有相关企业跟进。
在知与智的互动中突破绩效考核之类的窠臼,不断培育持续创新的纵深聚焦点。如果说创新精神的保鲜是以蓝海战略不断由浅蓝向深蓝挺进的过程,那么向深蓝的挺进既需要新的聚焦又需要协同,还需要承担风险,这就很难进行常规的绩效考核。如果说绩效考核适用于已知、成熟的领域;那么对未知的深蓝领域就不能套用。否则就会在造成职场内卷或智慧内耗。有一种可行的办法叫做GRPO(群体相对策略优化):“通俗的说,就是一群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老师不再单独给每个学生打分,而是让学生自己比较答案。答案更好的学生会受到鼓励,而其他人则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团队会共同进步,变得更加准确和一致”。这就是在集智攻关,深度求索对产品迭代的做法就与此类似。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