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腐同治亟需从正文化做起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近年来,抖音、腾讯、美团等相继披露了反舞弊数据及被移送司法的典型案件,被媒体称之为互联网大厂的反腐败风暴;但也有网友质疑,个别大厂的反腐败是在绩效不及预期,需要整顿、裁员情况下的套路,尤其是对元老级的员工,不以反腐败之名清退就难以服人。这种说法虽不足为凭,但也表明,反腐败不能停留在被动查案的状态,需要风腐同查同治,彰显让人信服的企业正文化氛围。
厘清糖衣炮弹的源流
网友对互联网大厂反腐的套路质疑,如果不是恶意攻击,那显然不是对大厂阶段性反腐成效的否定,而是表明形势对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就将“风腐一体”推为十大反腐热词之一,随后党中央就做出了风腐同查同治的部署。包括互联网大厂的企业领域当然不能例外,在不正之风与腐败构成源与流关系的情况下,当然需要在匡正风气方面体现出担当精神。
社会上的腐败过去被认为与糖衣炮弹有关。在当下的政商关系语境中,官员的受贿的主要提供者来自于商界。由此看来,企业的风气不仅关系到自己内部会不会产生腐败分子,而且会对社会腐败的引发至关重要。社会生活出现的前腐后继,不能说与企业经营理念出现的偏差没有关系,如果企业在政商关系中像“不做假账”那样坚持在经营中不行贿,官员因受贿而落马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问题在于,一些企业确实存在着以绩效论英雄的现象,而给回扣的“惯例”会因为能够获得商业机会得以用各种形式的包装得到默认、效仿乃至纵容。在个别企业还会出现不恨贪官的情况。在关键岗位的员工难免也会有样学样,在为别人交易机会中揩油。由此看来,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风”而正文化并非求全责备。
这也表明,正文化之“正”有两种意义:一个是校正之正,将“正”做动词用。就是要拨乱反正。要善于从不正之风的苗头抓起,经济粗放发展中出现的泥沙俱下的情况需要予以澄清。另一个是将正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看,正文化是文化乱象中的清流、主流、主旋律。在我国,正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继承和弘扬。似乎可以说,正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正文化之“正”的两种意义是相辅相成的,即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将两种结合起来,似乎可以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成尚正的文化。如果说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环境不可能始终处于理想状态,往往会处于水至清而无鱼的困境,那么尚正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很难保持不错的初心。
应当承认,企业如果仅仅从确保业绩的角度内部反腐,那难免会被网友认为是一种“术”,所谓“套路”只是一种偏激的说法。对舞弊、腐败案件的查处的确需要“术”,这是因为对案件的查处总有一个发现、甄别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尤其是当腐败手段更加隐蔽时,需要借助大数据等方法抽丝剥茧。然而这不能将其混同于猫捉老鼠的博弈,需要在道义上坚持治未病,一以贯之,以道驭术。老子《道德经》指出:“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在反腐败领域道术结合就需要阶段性反腐与对正文化的坚持相结合,坚持风腐同查同治。如果说没有打虎力度的震慑,对一般舞弊的查处就成了避重就轻;那也不能把正文化的坚持当做软指标,否则就会淡化对腐败案件查处以术载道的效果。
风腐同查同治须较真
如果说有人对互联网大厂反腐案件的查处感到麻木,那就亟需通过正风气,在正文化中彰显足够的正能量提振希望与信心。正文化既然是尚正的文化,那就需要有尚正的基因、诉求和能力,不是提出几句响亮的口号,制作成标语贴在墙上就能奏效的。实际上是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水乳交融的,不是另搞一套。如同风腐同查同治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将正文化与经营管理搞成两张皮。
正文化属于软实力,但也有自己的硬核,那就是对核心竞争力的孵化力。正文化之正,不是在某个领域如何自封正宗、高调,而是能够不断体现出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与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正能量。对于在市场上能够立足的企业而言,往往会体现为对创新人才、技术储备和开拓未来的实际投资。这在内卷中,当然不是对过剩产能的过度服务、营销。一方面,在逆全球化暗流面前不要怂,不会怂,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邪辟经营。比如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就表明了一种不破不立的价值导向。2025年1月1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的公告,就禁止了容易引发营销回扣的绩效考核。
企业的正文化当然需要在商言商,做好自己的事情,即“正自己”;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商人也有天下情怀,即“正天下”,在环境需要时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对于风腐同查同治而言,主要是指在环境不尽理想时,也不能将对潜规则的迎合归咎于环境而随波逐流。环境是有层次性的,局部一时的风气不正不代表整体环境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正文化需要表现出对外界陋习的拒染功能。2024年年底,胖东来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于东来在个人账号中呼吁:“胖东来员工结婚酒席不超5桌”,“员工结婚不允许要或付彩礼”。2025年,该公司又以文件对拒绝外界陋习做出了具体规定。胖东来的经营也有较好的口碑,胖东来对所有进入超市的蔬菜都经过农药残留检测,拒售不合格蔬菜等等。
在企业内部,正文化应该是具有主导作用的文化。如果将其理解成“官方”文化,那离不开制度支撑。然而这并非仅仅是指制度文本,更需要看对制度的执行状况。一方面表现为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具有对不良习惯的校正功能。理想状态是类似于具有“智能”,能够像自动驾驶那样自动纠偏,不断自我完善。“官方”文化绝不是只讲官话,既有核心资源的支撑,又非常接地气,在风腐同查同治中,能够形成伸手必被捉的氛围。“官方”文化的接地气表明,正文化之外没有非正式组织的话语权存在。当然,正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尊重不同的个性;但与价值观的多元化不是一回事。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中,正文化更像是“元宇宙”那样的元文化。
正文化重在潜移默化
正文化所体现的风气之正不是大家都正襟危坐,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愿意践行。这相对于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性而言,正文化则重“文”,更多地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其校正能力也是通过到治未病来体现的。尽管会历经集中式的“运动”,然而沉淀下来的,还是在与人们的自觉、习惯。在清代中期朝廷重臣、学者陈宏谋看来,“古今之治化见于风俗,天下之风俗征于人心”。他所说的人心,指的是“莫不群趋于善,而耻为不善之归”。
企业正文化的向善当然不是做慈善,甚至可以将无法合理赢利视为一种恶。这不仅是指产品与服务要为社会提供真实的价值,符合公序良俗,还是指资本与智本都得到重视,像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那样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搞股东至上。所谓名正言顺,不是让谁管谁就有理,也不是谁的股权权重最大谁说了算,而是要体现管理就是服务的本色,以市场为导向,让一线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配备资源。在智能时代更应当重视以智为本,来自一线的创意与变现能力都得到尊重。不能让雷锋穿破袜子,那么在知识创新中也不能让创客自生自灭;对于创新中遭遇的挫折,需要给予必要的包容,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以维系创新动机的灵动与灵气。同时在将创意、设想落地时要较真,以获得实质性进步。
正文化的形成不是靠仅仅说教就能完成的,需要寓正于乐。正文化当然需要提倡无私奉献,比学赶帮超,但那与996、卷职场不是一回事,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方针是必要的,以形成生动活泼的职场局面。这涉及到狭义的正文化建设,即组织健康的企业文化活动。古时候的《诗经》就是以诗为经,包括用诗歌抒发怨气,释放心理压力等等。《尚书》记载,尧舜时期非常重视“乐治”,专设乐官,通过歌咏言、诗言志,以达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之类的教化作用。当信息时代出现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等特征时,与宏大叙事相比,微涵养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文化需要通过微文化的渠道体现出来,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中传播能量。
反腐败斗争中有“苍蝇老虎一起打”的说法,大腐败往往是由小腐败引发或者积累起来的。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不能认为大佬们大行不拘小节,“老虎”不屑于小腐败,一些大腐败可能正是出于对大佬们小腐败的效仿。古人有“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说法,现在则不乏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现象。也就是说,正文化的形成需要老板、大佬们身体力行。《后汉书·马廖传》中说,“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争相仿效。如果说下面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老板应当从自身查找原因,承担责任,“贤而重责”,责无旁贷。管理者不能认为正文化的养成是下面的事,自己说一套做一套;那样即使正文化的标签贴得再漂亮,仍然会与经营活动两张皮的情况。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