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卷焦虑”须反不正当管理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伴随着关税打压,商家似乎更为内循环中低水平内卷所困;其实,与其说面临内卷的低水平,不如说是困于供给的同质化,或者说是低水平的同质化。做出这种区分是想指出,我们不能认为内卷的低水平只是是技术上的,不能说目前的内循环还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能忽视的是道义上的“低水平”以及由企业内部不正当管理造成的各种乱象。走出内卷低水平的焦虑,需要从反不正当管理做起。
竞争“低水平”涉嫌不正当
经济学家曾经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这应当是相对于规则的遵守状况而言的;如果将内卷的低水平纳入坏的市场经济范畴,那是因为其中有对市场规则的挑战。这在企业内部,就表现为不正当管理。国内市场的内循环出现的低水平,更多的是陷入了坏的市场经济状态,当然与不正当管理有关。告别“低水平内卷”的呼声不是在提倡“卷”出高水平,而是要防止将内卷的压力演变成不正当管理的借口。
毫无疑问,内卷是市场竞争的表现;而市场活力需要竞争,竞争是正常的。两者有一定的区别。竞争应当是无区域差别的,而内卷则是指特定区域、行业乃至企业边界内的竞争,类似于内争。市场竞争的主体应该是平等的,而市场上的“卷”者之间则有类似于段位高下的区别。弱势群体对于强势群体的挑战没有“卷”这一说;而具有某种优势的参与者向弱势群体的挤压往往被称之为“卷”,其中的挤、压,可能存在着对某种优势的的滥用。竞争中出现卷的趋势,意味着竞争内压的增加,伴随着竞争的烈度、压力的提升。其中不仅是空间的压缩,更是动耗的增加,密度的膨胀。比如高频出现的诸如“赋能”、“共创”、“破圈”等高调词汇让人们不知所云时,就被称为语言膨胀就与内卷有关。
应当看到,引起人们焦虑或者诟病的内卷不应该是竞争,不能试图回避或者取消竞争;而厌恶内卷的低水平应该是针对不正当竞争。这是因为正常的竞争与正当竞争不是一回事,反过来看,我们也不能把不正当竞争当做市场竞争的常态,应当把反对不正当竞争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经常性的任务。同样的,对于内卷者来说,不能利用竞争的正当性掩盖内卷中存在着的不正当性,市场建设不能因为对内循环的重视而默认或者容忍这一点;否则恶性内卷者就会利用这一点牟取不正当利益,在外循环的损失,内循环中补的套路中扰乱市场秩序,加深人们的焦虑。可以肯定的是,内卷的低水平不是内卷者水平低,不会卷,卷不好;相反他们可能深谙不正当竞争,在有技术降维空间中做起来更为便利。
内卷中的不正当竞争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来实现的,有的直接表现为公司政治或者职场内卷,只不过将正当管理演化为不正当管理。相关管理举措看起来的正当的,实际上是对相关利益主体正当利益的侵占,其实施的不正当管理除了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对同行卷价格之类,还对下游相关环节施压,要求让利;对员工则利用绩效考核要求加班而不付加班费等等。工商银行行长刘珺2025年年初在《中国金融》撰文指出,针对银行业低水平“内卷”问题,大型商业银行除了要带头坚决不打价格战,还要解决好同质化服务过度、差异化不足等问题。这些都表明类似低水平“内卷”问题都与内部管理举措有关。如果说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是流,那么不正当管理则是其源。源之不堵,流则难止。
厘清不正当内卷特殊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水平内卷其实是不正当内卷,属于不正当竞争;其背后的不正当管理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当然,内卷作为网络语而流行,是企业在走出去面临逆全球化暗流新情况的产物,不正当管理会有新的表现和形式。有些管理举措原来不属于不正当管理,随着形势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或者监管的加强,现在就属于不正当管理了,管理者就不能再按老套路出牌。
在市场的鱼龙混杂中,有些企业将在国际市场的业绩压力转移到国内,是缘于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国外贸易壁垒的高筑,也会有被“退”回来的情况。比如原本不具有“走出去”的实力,却对“一带一路”趋之若鹜;明明驾驭不了市场,还一个劲地往外冲,导致某些海外片区市场中国公司同质化竞争严重。有些国际工程市场有中国公司的地方基本都是一片红海,母公司出去了,子公司甚至孙公司不经集团公司批准,私自借牌接工程或违规注册经营,与上级或者同级公司竞标。有些公司在国外多元化扩张,技术跟不上;摇身一变就成了假洋鬼子搞内卷。在技术更新浪潮中不是拼硬核而是做买办,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貌似的思路决定出路中,卷于低层次搅局。
在技术迭代中,跨界经营也会带来新的冲击。即使掌握了比较前沿技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受到打压后,在国内跨界经营会成为重要选项。其中的价格优势是否属于“倾销”或者不正当竞争,就有待于进行新的界定。国内市场份额的扩大虽然没有“倾销”之说,却也有对“低价倾销”规制。问题在于,监管部门对低价倾销价格的认定标准是基于销售价格低于经营者自身的个别成本而非行业平均成本;而跨界经营的企业往往是特定行业之外的“颠覆者”,由于它们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技术或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所谓低价或许并不低于经营者自身的个别成本,即使以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也似乎自有道理。如果这种行为会在宏观上带来副作用,那也只能通过新的立法或者法律解释予以适当的制衡。
问题在于,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占领市场,有时候会成为新创企业培育市场的策略。在这种行为没有达到法律规制之前,受到冲击企业的管理者的内卷焦虑不应该成为自己实施不正当管理的诱因。或许企业家自己并没有实施不正当管理,但是当他把焦虑用绩效之类向执行层面施压,就会客观上侵占相关主体的合理权益。比如农夫山泉的领军人物钟睒睒提到的“谷贱伤农”的一些新的表现:在涉农产业上一味的低价、压价,看似短时间内可以让消费者“尝到甜头”,实际上当农民失去应得的利润后,一旦放弃种植和搁荒土地,那涉农企业就会失去更多优质的原产地和生产原料,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就得不到保证,收购人员在卷业绩时很难不去弄虚作假。于是,管理者的内卷焦虑形成了付向闭环,自己也会身受其害。
催生新质生产力天地宽
有研究者直接将“内卷”称为恶性竞争,或许有矫枉过正之嫌。中性看待内卷,似乎更为客观。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撰文指出:我倒觉得“内卷”也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没有那么可怕,最终也会催生进化,催生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公司出来。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关键,需要市场主体之间从低水平内卷进入高水平竞争,从而通过内循环进入一个新形态,这需要通过遏制不正当管理催生出新质生产力。
通过内循环进入一个新形态,只能通过正向闭环来实现。这就需要改变观念,不能把内循环当做退一步的选择。相反,需要在内循环的正向闭环中通过不断优化行为系统,增强抵抗消极状态的能力,从而使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对标高效。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养精蓄锐,补齐短板,完善自我。对于特定的企业来说,面对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内循环并不意味着某种空间的压缩。实际上,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有许多课题需要解决,有许多机会可以利用。其中基本的一条是以人为本,将尊重人才体现为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带动老百姓消费实力的提升,进而使得企业的投入得到更好的回报。
需要指出的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是针对某一特定“新质”来一番新的一哄而上。芯片极度微型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固然需要突破卡脖子瓶颈;但是在生物、航天、化工、新材料等研发及应用领域同样可以催生新质,同样大有作为。即使在特定领域,在达到特定技术效果路径上也具有多样性。就效果而言,也有通过硬件、软件提升与改善而达标的不同。如果仍然围绕一个商机、一个窗口来做生意,以为先做大规模碾压竞争对手,然后再盈利;那谁也不能杜绝别人也会这么做,从而陷入新的囚徒困境。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应当建立在资本与管理智慧诚实结合的基础之上,各自发挥自己的已有优势。这固然可以跨界,那也应当是潜能发挥的水到渠成,是技术积累的瓜熟蒂落。
内循环中生产力的新质并非仅仅以内循环为参照系来判断,需要经得起在外循环中能否占据科技制高点的考验。只有眼睛盯着世界先进水平,关注科技创新前沿趋势,充分吸收“宇宙能量”来充实自己,才能摆脱内卷技术上的低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内循环,它应当是一种蛰伏,在养精蓄锐中通过养、蓄,使得精、锐得以出。这需要拒绝短期的盈利驱动,防止不正当管理造成的无谓损耗,避免加速熵的增长。否则就可能面临“越努力,越低效”的命运。比如前面提到的通过向团队成员转移压力的方式进行绩效捆绑,所引发的过度服务、被自愿加班的职场内卷,其效果如果不是让团队成员产生“整顿职场”的逆反心理,就会使他们在长期的低效亢奋中疲惫不堪,难以聚焦于创新。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