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企业文化力
2022-08-25 09:34:20
  • 0
  • 0
  • 0

提振企业文化力

——贸工技与技工贸之争的一种启示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如果说司马南对联想的炮轰能够产生较大的反响,利用的是个人的影响力;那么联想要想在舆论的质疑中改善自己的形象,能够抵消司马南个人影响力的则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力。与华为相比较,表面上看起来,两者有贸工技与技工贸的不同;背后决定性的因素则是因为有文化力的高下之分。如果说此前联想的“荣誉保卫战”效果不佳,与华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相形见绌,那就应当提振企业文化力。

社会效果见高下

通常说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贸工技与技工贸路线似乎并无高下之分,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毋庸外人置喙。然而两者都需要秉持“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原则,我们将其称之为以正理企。在市场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以正理企无疑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要求,总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潜规则存在;但是在文化力面前就不一样了,所谓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伪君子的真面目总有暴露的时候,那难免遭到人们的唾弃。

如果说天地间只有自然力与文化力这两种力,那么后者应当是人类社会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特有的东西。这也表明,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化力是自发出现的,只要是在进行市场竞争活动总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力。而我们所说的文化力,是有利于社会进步,为社会创造价值且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是一种自为的文化力。这种自为的文化力与正能量有关,离不开以正理企的自觉努力。有一种观点认为,能量就是能量,没有正负之分。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或许如此;但是在组织中或者根据系统目的来判断,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与社会主旋律保持一致的以正理企则是正向的文化力。否则,无论经营中走贸工技还是技工贸路线,都有可能可能出现逆选择。

如果说正是文化力推动着人类从野蛮的荒原走进文明的胜境,在文化力的推动下人类可以创造崭新和美好的社会;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文化力的作用是无形的,是一种软指标。尽管我们不应当蔑视文化力,但确有忽视、亵玩文化力的种种现象存在。比如把文化力的打造放在次要的位置,要求文化力的约束为营利让步,乃至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等等。这在表面上看无伤大雅,实际上可能是对以正理企理念的背弃。在资源有约束的情况下,在经营中走贸工技的路线比走技工贸路线相对容易,可以避开后者更多的付出,更大的风险,那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不足以作为炫耀的资本;而走技工贸路线更有益于更大群体的利益,更能体现主动担当的精神,当然也更能获得社会的尊重。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的文化力之间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与冲突,引发出不同文化力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中,正是贸易摩擦的出现和加剧,使我们看见了文化力的竞争不可回避,使得以正理企的价值凸显。通常意义的贸工技与技工贸路线没有高下之分,那是相对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整体利益范围之内而言的;超过了这个范围,走贸工技的路线还是走技工贸路线,并非都能笑傲江湖。伴随着美国颜色革命的渗透,既有文化力之争,又是技术霸凌下的资本角逐。贸工技的路线恰恰符合这种资本强势控制乃至掏空中国市场的目的,如果把贸工技的路线仅仅当做单个企业赚钱的路径,在技术上扮演跟随、买办角色,那难免会成为文化力的侏儒。

技术支撑是关键

以正理企固然体现的是文化力,然而如果以为它仅仅是文化力的标签那就错了。文化力固然是软实力的核心,但是同时需要应对关键技术的卡脖子之痛,即需要转化为硬实力的提升,以硬实力为支撑。换句话说,以正理企虽然体现的是文化力的高下,但以正理企之“正”却是文化力与自然力的统一;通过自身的感召力以及学习力、沟通力等等凝聚成对自然力的新认知和新的把控能力。

事实上,在市场经营中,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贸易或者营销渠道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对硬实力的积累中不应该把贸工技与技工贸的路线割裂开来,而应该相互促进,形成“贸工技——技工贸——贸工技——技工贸”的良性循环。每完成一次循环,其中“工”的环节都应该得到一次提升,这也是以正理企之“正”的应有之意。在农业社会中,传统文化将商贸称为“末业”,将农耕称为“正业”。“正业”之“正”与以正理企之“正”的内涵自有其一脉相承之处,表现为对实体经济的坚守。只不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已经由农业让位于工业,贸工技与技工贸的中坚环节“工”脱实向虚。过多的做别人贸易的附庸,在民族大义面前难免会陷入被动。

这当然不是说贸易或者营销服务不重要,即使在贸易环节也需要体现以正理企的精神。比如要坚持公平贸易,避免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等等。作为独立完成贸易环节职能的企业部门,同样存在着文化力的高下之别。通过走私完成采购,经过简单组装贴上自己的标签就投放市场,难有自己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即使有技术支撑,也不能在贸易中操纵市场。尤其在走出国门时,更需要体现出文化的亲和力,与当地文化和谐共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粉丝现象与眼球经济同样鱼龙混杂,不仅需要警惕对科技的异用,也需要防止针对人性的弱点以售其奸。随着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工具在贸易环节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贸易或者营销方式固然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不能忽视在产品与服务本身的质量舍本逐末。

以正理企之“正”,作为一种文化力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觉,更需要在技术进步中形成一种正面攻坚的能力。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扮演跟随者的角色是难免的;敢于和善于引进、“拿来”国外的先进技术有助于以较快的速度减少差距,实现“弯道超车”。但是面临着技术壁垒、技术封锁时就需要下决心攻坚。即使在可以跟随的领域,也需要增加技术积累,以备别人“卡脖子”的时候不至于乱了阵脚。在可以“并跑”的领域,更需要加大攻坚力度,发挥领跑的潜力,增强科技前沿领域的规则话语权。这才是古人“里正”、“火正”之“正”的应有之意。当然,正面攻坚并非四处出击,在可以合作与各自尊重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发挥各经济实体的优势是必要的,只是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绝不可仰人鼻息。

以正理企新常态

历史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改革开放初期,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鼓励下,贸工技其对政策红利空间的利用虽然谈不上高尚但也不必求全责备,也不能以现在的高标准搞秋后算账;但是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下能够坚持技工贸的路线,挺起民族脊梁,当然更值得尊重。在科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立身之本的新时代,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企业都放弃贸工技的路线,但坚持以正理企应当成为新常态。

市场的风云变幻总是难免的,坚持以正理企也不可能是线性发展,难免有迂回、有曲折。当企业在成长瓶颈面前面临怎样“活下去”的考验时,走贸工技路线解决生存问题或许也是一种正当选择。问题在于企业家是否有以正理企的信念与初心;在生存考验面前虽然可以走迂回路线,但不能因此丢掉初心,在难关越过之后应当及时补上相关缺陷,回到以正理企的健康轨道上来。相对于上面我们提到的“贸工技——技工贸”的循环,就是及时回归技工贸的路线,对技工贸的路线进行滋养与反哺,否则就会形成一个负面闭环,出现技术霸权国家想要得到的示范效应,便于其死死拖住中国核心技术进步的脚步。至于以次级选择中助长了潜规则,则应当改弦更张。

随着监管的健全,那种利用贸工技路线钻政策空子的空间越来越小。当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无序扩张和信息安全问题相继受到监管部门的规制之际,有人惊呼贸易的商业逻辑有了巨变,甚至称新一轮工商业改造正在发生。其实,这是主旋律的校正回归,使得以正理企成为客观形势的倒逼。即使利用云技术、元宇宙的概念搭建的超级平台,也不能以所谓新的贸易形式搞技术下沉,不能以补贴等等不正当手段与社区小贩抢饭碗。当然,客观形势的倒逼还是离不开企业家以正理企的高度自觉。因为市场要比政府大得多,监管部门不可能用一个强大无比的机制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随时受到监督。而文化力的作用则是无边的、无限的,只有通过以正理企才能顺应这种文化力。

当我们在谈论贸工技与技工贸路线的高下时,逆全球化的暗流恰恰是以“贸易战”的形式出现的,这与其说这凸显了贸易的重要,不如说两种路线中都有的“工”的环节需要从制造升华为智造,将此称之为从“旧制造”升华为“新制造”未必不可。在贸易领域,这应当是对酒香不怕巷子深古训的一种扬弃。为了强调信息的重要性,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度成了保守的代名词受到了否定;然而,随着信息工具的进步和不断更新换代,如果企业只是在销售领域信息战的轮番过招中加大投入而冲减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的投入,那同样会受到市场的唾弃。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如果说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已经站上C位,运营商加大产品自研渐成趋势,那实际上标志着酒香不怕巷子重新受到重视,只不过达到了新的高度。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