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货膨胀”何如“闷声发才”
2025-08-18 09:25:54
  • 0
  • 0
  • 0

语言“通货膨胀”何如“闷声发才”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人工智能领域由中国企业开发的“深度求索”问世后,相关指标有超越国外已有同类产品的迹象,有同行惊呼这可能会“改变一切”。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深度求索自己却鲜见发声。相对于业界对市场内卷的语言“通货膨胀”,深度求索公司与其说是在“闷声发财”,不如说得益于“闷声发才”,这不禁使我想起多年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秦赋》中,本有重头戏的吕不韦台词虽然很少,却并没有影响对这位被封侯拜相人物的塑造。从历史上看,那是因为他对潜在人才的资助倾其所能有关。

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当时对秦始皇父亲的资助风险极大。吕不韦认定“奇货可居”愿意一博;在取得成功之后,并无慷慨陈词之处,导演在电视剧中这样安排当然是有道理的。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作为《大秦帝国》系列作品的最终章《大秦赋》的台词在整体上比前几部都差了很多,很多对话都是简单表达,似乎缺乏对话逻辑,其实这是出于角色定位和剧情需要。吕不韦的角色定位和剧情发展使得他的台词相对减少,主要是由于他作为幕后策划者,更多的戏份集中在其智谋和决策上,而非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其演员在演绎吕不韦这个角色时,虽然台词不多,但通过他的表演,角色的智谋和决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反而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深度和复杂性。‌

而在2024年受到关注的语言“通货膨胀”显然与市场内卷有关,是过度营销的表现。因为内卷,想要在同质化中略胜一筹,除了卷价格,在营销中夸大其词在所难免。比如所谓最低价、最便宜、最时尚、最流行、最受欢迎,自诩大牌、金牌、名牌、王牌、领袖品牌,秒杀、抢爆、再不抢就没了之类的造势等等。类似表述受《广告法》等法律规制,虽然不会在正式广告中出现,但有关“软文”在媒体上屡见不鲜。而媒体与媒体作者自己也需要营销自己,一方面要在“眼球经济”中弄潮,一方面又要博取自身的流量,于是不仅放任语言“膨胀”,而且争做“标题党”。标题大的吓人,不是“拿虎皮做大旗”就是“扯大旗做虎皮”,其实报道或者表述不过是“猫”事。不妨随意举出几个例子:

标题:“人工智能研发超美国60%”;其内容说的却是国家对人工智能研发投入有所增长,已及美国相应总数的60%略超一些。

标题:“太突然,多个城市掀起‘退地潮’,什么信号?”退地潮被打上引号,一般会被理解成典型的退地;实际上反映的是供求双方因投资迟延而重新签订合同,根本没有退什么地。

标题:“‘罕见’!以色列遇到一个大麻烦”;报道的内容实际上指的是移居以色列的人口少于从该国移居海外人口,如果说这反映了值得注意的趋势,也值不得大惊小怪,更算不上已经出现的大麻烦。作者为罕见加上引号,大概是自己心虚。

标题:“今日,A股指数重大调整”;实际内容是个别上市公司的代码被调整,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类似的标题确实容易引起那些对相应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关注,然而读过之后发现虎头蛇尾,乃至文不对题之后,难免会产生被误导乃至被骗之感,有时候心生厌恶。至于高频出现的诸如“赋能”、“共创”、“破圈”等时髦词汇,起初或许让读者眼前一亮,但随着过度堆砌,内容空洞,云里雾里,读者不知所云,当然会感到时髦的标签越来越“不值钱”了。

用行家的来说,语言“通货膨胀”就是表达的面值增大,而概念所指本身贬值。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正常表达反而显得词不达意,只好夸张着去说。比如网友之间调侃,两个字的“哈哈”略显敷衍,四个字的“哈哈哈哈”又显得刻意,为了表示真开心,并证明每个“哈”字都是“纯手打”的,得穿插一些符号或错别字,比如“哈哈哈哈jjj哈哈”。语言膨胀的攀比也与“卷”有关,意在“卷死ta们”,难怪市场内卷的卷营销会也有无所不用其极的趋势。然而实践证明,这如同“狼来了”的故事那样,经历过来的人很难再去买账。

“深度求索”的悄然崛起表明,市场的认可靠的是经得起检验的过硬的产品与服务。有技术支撑,虽然少言寡语,那行为本身就是语言的“干货”。而产品与服务的实质性提升,靠的是切实的投入和对人才的重视。按照吕不韦的逻辑,那就是要发财拼“发才”。发才之“发”,除了指发现,还要善于发掘。发现一般是指向成熟的、现成的人才;而发掘则是针对人的潜质,当时并没有显赫的声誉,。“发才”更多地需要适时提供及时雨,保证其顺利发育,从而促进“财”与“才”的萌发。吕不韦的成功是如此自不必说,“深度求索”的崛起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深度求索公司就是一个“发才”基地,一个个应届毕业生有望成为新一代高科技精英,没有大力扶持显然不行。如果说这中间有个过程,“闷声”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难以走出不正当内卷的漩涡。

毫无疑问,无论是发财还是发才,都得靠市场说了算,依托消费者对其产品与服务的认可,而不是靠谁的调门高。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一次有关气候、环境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古典告诫我们,“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那是要我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在内循环中发力,从而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相互促进,通过“发才”促进新质生产力,对市场,对用户,对人才都是如此。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