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可以是一个椭圆型
2023-05-12 09:35:54
  • 0
  • 0
  • 0

太极图可以是一个椭圆型

张华强

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以黑白两个阴阳鱼互交的太极图我们并不陌生,其不仅是道教或者道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且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具有深远地影响。一个时期以来,太极图是圆形的布局,这与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有关。而近代天文学的研究早就告诉我们,天体运行的轨迹往往是一个椭圆形,因而将太极图由圆形理解成椭圆形应该更有利于传统文化与最新宇宙探讨成果的对接,应该算是太极理念的一种与时俱进。

椭圆可以与行星轨道吻合

我们知道,太极图中有两个"鱼眼",原本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人们的印象中,"鱼眼"就是两个小圆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两个“点”。在太极开化的星体运行中,它就是其运行轨迹中的两个焦点。相对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而言,如果说太阳所在的位置是实焦,而偏心率构成的那个焦点就可以叫做虚焦。如果将实焦称之为阳,虚焦称之为阴,那就与太极图原有的象征意义对接了起来。


其实,在

几何中,圆与椭圆并没有天然的鸿沟,圆可以视之为椭圆的一个特殊形态。椭圆作为围绕两个焦点的平面中的曲线,对于曲线上的每个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恒定的;而圆只是两个焦点在相同位置处的一个特殊类型的椭圆。椭圆包括圆,其形状的变化(如何“伸长”)由其偏心度表示;椭圆的偏心度可以是从0(作为圆的极限情况)到任意接近但小于1的任何数字。

曲线上的每个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变化,是此消彼长的,符合太极图所象征的阴阳转化意义。我们可以将椭圆阳鱼(白)所在点(黑色鱼眼)到称之为实焦,该点与实焦的连线称之为阳线,将椭圆阴鱼(黑)所在点(黑色鱼眼)称之为虚焦,该点到虚焦的连线称之为阴线。需要指出的是,连线的长短是与阴阳的程度是呈反比的:阳线越短,意味着阳性程度越强,反之亦然;阴线越短,意味着阴性程度越强,反之亦然。这也符合阴阳变化的辩证法:阳气极盛时,意味着阴气虽远却开始发挥作用,所以实焦用阴鱼眼表示;阴气极盛时,意味着阳气虽远却开始发挥作用,所以虚焦用阳鱼眼表示。

太极属于古人的宇宙观。我国古代天文理论认为,宇宙只有一个中心,而且是固定不动的,这就是地球本身。而且我国又处在在大地的中间,所以叫中国。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一年四季、生老病死,各种各样周而复始的变化似乎都为一个个圆圈。即使是在近代天文学形成的初期,天文学家描绘的天体运行的轨迹也是由一个个圆圈交织而成的。由于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很小,地球近日点到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只少了不到2%,即使在当代人们的日常感觉中也是很难觉察到的。况且所谓太极,远不限于用来描绘宇宙图景,更有力图用来说明与指导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述求;在古人那里,用圆而没有用椭圆来表示易理,可以体现更多的共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我们今天认识事物,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

太极图有一个演化的过程

资料表明,太极图目前以阴阳鱼交互的圆形图样通行,并非“河出书、洛出图”的原始模样,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其演变一方面更为简练、典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的认知。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将其固化,仅仅停留在古人的认识水平上。

一般认为,太极图是由上古流传下来的先天八卦图、河图和洛书、太极图等各自发展并逐步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太极图的思想渊源肇始于原始时代,源于古人用先天八卦的形式阐解生命运动规律的尝试;但从早期的易学中并非可以能直接演画出太极图。相传大禹根据黄河、洛河清浊二水交汇形成的漩涡现象有感而发,曾经画出过一个图样,只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轶失了。唐代以降,对易学的研究才有了阴阳鱼的演变之旅。

人们早期是以黑白半圆表示两仪(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的,当时大多数人偏爱黑白半圆太极图,就是因为它简单明快地表示了太极生两仪之理(这一点并不亚于阴阳鱼图)。南宋时期的朱熹说的很具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

也许有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处理过于简单粗暴,推出了黑白对半、多层相间环状的结构。这无疑更符合易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思想内涵,而圆的图示方法就这样得以保留下来。阴阳鱼的图样可以被视为对多层环状黑白相间结构的简化。

早期的太极图其实只是易学诸多图示中的一种,也往往与其他图示结合起来一并使用,还没有受到后来那样的重视。在宋人的著作中,认为“阴阳鱼图”即“先天图”,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其图案内为阴阳鱼互纠、外为八卦或六十四卦环绕。在历史资料中,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而《翼玄》中提到的“易先天图”有三个:一个是先天方图,一个是先天圆图,一个是方圆合一图。对于易理的说明,圆形图案只是辅助性的,甚至被有人视为“无用之物”。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真正关注这类图,将圆形独立出来,情有独钟。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阴阳鱼图定型于明末赵仲全。自章潢、赵仲全称此图为“古太极图”后,对这张图的称谓才开始统—,最终定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后人对此图再稍加润色,最后形成了今天的阴阳太极图。

指出太极图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是想说明,将太极图从圆形改为椭圆形并非离经叛道,中间应该没有不可逾越的雷池,这种改动只不过是其演化过程中迈出的小小一步。

拓展出对太极图新的认知

将太极图从圆形改为椭圆形,虽然只是太极图演变的一小步,却可以在揭示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本质特征方面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同时也是对早期易理认知的与时俱进,既是从本源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又是一种扬弃。当然,椭圆形太极图能不能被学界接受,能不能流传开来,那有待于实践检验。

太极图改为椭圆,有助于拓展太极思维的应用范围,适用于新的研究领域。既然圆只是椭圆的一个典型表现,那么太极图由圆改为椭圆,无疑可以适用于更多非典型表现,是对适用范围的拓展。这不仅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情况,使得太极之说名副其实,而且有助于与新的科技领域进行匹配。比如,科技前沿领域所揭示的量子纠缠现象,颇类似于阴阳鱼的互纠;而相互纠缠的两个量子的边界并非总是对称的。在科幻小说里,人们把太极椭圆路径的稳定运行叫做就像恒纪元。恒纪元的太阳与行星之间,太阳增加引力,那行星就必须运行到远日点,太阳减小引力,那行星就要运行到近日点。在世界经济运行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周期往往被迫跟随美元周期(引力)一起运动。

太极图改为椭圆后,与几何知识挂钩,其背后隐含的坐标意义就会凸现出来。太极理念源自易学的事实告诉我们,太极图背后的坐标与几何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坐标。易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坐标概念,但其始终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方位,只是没有将坐标刻画出来罢了。在古人的方位理念里,除了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意义之外,还力图将春夏秋冬、天地万物、高低贵贱等等与秩序有关的问题囊括在一齐,形成一个思维的同一场。这在我们今天看来颇有些勉强,但其中所包含的思维坐标这一合理内核的存在是不能忽视的。这里所谓坐标,体现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一般语言逻辑,厘清彼此属于等级关系还是并列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图是圆还是椭圆只有形式的不同,其实质都是为了强调思维坐标的作用,只是在古人那里没有将其独立论述罢了。

直观来看,圆与椭圆的区别只是图形外沿的变化,而几何知识告诉我们,“图形外沿”属于点的运动轨迹,椭圆是点的集合。如果我们能够承认太极图由圆改为椭圆有积极意义,那实际上是在强调对“点”的关注,属于对整体思维与具体分析的并重。古人的太极思维属于整体思维,或者说属于整体思维的产物。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是对六十四卦卦爻排列变化的形象说明。比如当“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我们这里想指出的是,所谓“太极之全体也”指的是一种知识矩阵;而对点的关注就是对知识矩阵中特定概念环节的选择以及其在整个知识矩阵中的意义。

当然,“点”具有层次性,地球是一个点,人也是一个点。就像太极思维中有关“宇宙是一个太极,人生也是一个太极”的认知一样。这种对“点”的轨迹的关注,也是对整体思维的扬弃,都离不开思维坐标的界定。

谢谢关注公众微信号《商坛论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